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重庆5月5日电(记者 雍黎)在纳米药物外包裹上一层红细胞膜外衣,这样的仿生纳米药物能使纳米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更安全高效。5月5日,记者从重庆大学获悉,该校生物工程学院王贵学教授团队研究出仿生纳米药物RBC/RAP@PLGA,全球首次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该实验论文于近日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尖端科学(Advanced Science)》在线发表。
“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居民生命健康安全的重大疾病。”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王贵学教授说,根据2015年中国农村和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因统计,心脑血管疾病分别占到了45.01%和42.61%。而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病理学基础,可引起脑血管病、冠心病和外周动脉疾病等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对于这种慢性病,目前临床上常采用口服降脂或抗炎药物来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然而传统的口服药物治疗存在利用率低、见效慢、毒副作用严重等问题。纳米药物,具有增溶药物、提高药物半衰期、改善药物体内分布、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的特点,不过传统的纳米药物却有可能因为人体的排异系统,将其作为“非己”异物从机体清除,难以靶向输送药物到病变部位。
王贵学教授指导团队成员进行实验
对此,王贵学教授团队从2015年开始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纳米药物进行仿生设计研究,通过技术攻关,掌握了自体红细胞膜分离及其包被于纳米药物表面的关键技术,构建了具备药物缓释、长效血液循环及高效靶向动脉粥样硬化药物递送功能的仿生纳米药物RBC/RAP@PLGA,并首次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基于红细胞膜构建的仿生纳米药物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治疗这在世界上还是首次尝试。” 王贵学说,将红细胞(RBC)膜包被于纳米药物RAP@PLGA上,这相当于给纳米药物穿上了一件仿生外衣,能够躲过人体的排异系统,护送药物顺利抵达病变部位。基于红细胞膜构建的仿生纳米药物的研究目前还主要集中在癌症治疗领域,而将其用于心脑血管疾病这种慢性病尚未见报道。此外,基于临床应用前景的考虑,他们选取的纳米药物载体是完全可降解的。
研究结果表明,该仿生纳米药物能够在小鼠模型中实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安全、高效治疗。该仿生药物靶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部位的聚集量是普通纳米药物的2倍,治疗效果是普通纳米药物的3倍,是裸药的6倍。
“仿生纳米药物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研究,有助于个体化及精准化治疗。”王贵学说,未来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可以在医院就诊后,使用其自身的红细胞膜对纳米药物进行包裹,避免自体的排异反应,从而使用药更加精准、安全、有效。
据了解,王贵学教授团队从1998年开始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的血流动力学成因、生物力学与力学生物学机理、以及新型血管内支架和人工血管等生物材料等方面进行研究开发,已去取得多项理论研究成果,30余件国际国内发明专利。仿生纳米药物只是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研究中的一项,该论文第一作者为2015级博士研究生王溢,通讯作者为王贵学教授,青年教师吴伟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重庆大学为该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下一步,该团队还将对该项成果进行进一步研究,为后期成果转化、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原文链接
来源: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