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新闻动态>> 正文>>

课题组发表Nanomedicine编辑部特邀社评(Editorial)文章

发布日期: 2017-02-13    浏览次数:   来源:

近期国际知名纳米药学领域杂志Nanomedicine(Lond.)(ISSN 1743-5889)在线发表了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王贵学教授课题组的一篇编辑部特邀社评文章(Editorial)“Polymer nanomicelles: a potential hazard for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Nanomedicine 2017, DOI: 10.2217/nnm-2017-0099), 文章就目前聚合物纳米胶束对心血管系统潜在危害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分析了其可能机制,并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趋势提出了相应的思考和建议,如应更深刻理解组织微环境与胶束的相互作用及其所引发的后续生物学效应(胶束表面生物膜/冠、力学微环境)、更为关注聚合物纳米胶束长期毒理或易感人群毒理。

聚合物纳米胶束已在药物递送、临床诊断、生物成像等领域受到广泛的关注,随着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指日可待。大量的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无机非金属或金属纳米颗粒环境,会引起心脑血管相关的疾病。但值得注意的是,与之相比,聚合物纳米颗粒的生物安全性问题却较少被关注,特别是传统上认为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聚合物所制备的纳米粒。目前无机非金属或金属纳米颗粒与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机制的探讨为揭开聚合物纳米粒心血管系统可能毒性提供了一些参考。纳米颗粒进入体内组织微环境,各种蛋白或其他组织液中的物质与聚合物胶束表面互作并形成一层或多层生物膜/冠(Bio-corona),这必然赋予聚合物纳米粒与体外截然不同的全新的生物学特性,从而导致与体外评价迥异的生物学效应。因此深刻认识这一过程对揭示聚合物纳米课题对心血管系统的潜在危害意义重大,这也提示了即使生物相容性良好的聚合物材料制备的纳米颗粒也应进行安全性评价。由于聚合物胶束在药物递送和造影成像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在其安全性评价中应重点考虑易感人群,如妊娠其孕妇、胎儿、未成年人、老年人、病人等。

王贵学教授课题组一直以来关注心血管系统相关疾病的病理机制、干预诊疗、心血管系统发育等领域的研究。近年来,课题组从生物材料、生物力学、医学、发育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角度重点围绕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与介植入治疗、心血管系统的发生发育机制两个主题开展创新性研究,承担了包括国家重大科研专项、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项目等几十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并成功获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公共实验中心(重庆)”与“血管植入物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两大科研平台。此次Nanomedicine杂志编辑部特邀撰写社评表明其课题组在该领域的研究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具有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